四合院裝修的造型與結構在我眼中有一種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說起北京的民居,自然要說到四合院。其實所謂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為什么就像跟北京有緣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北京現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種歷史感里,等于守護著祖宗的遺產,你能說這不是一種福氣嗎?也許若干年以后,想住還住不到呢。現代社會,住高樓容易,住四合院難。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陳設----再不留心,這種風景也快消逝了。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為“一個盒子”。為什么要造這個盒子,因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圓地方的全封閉式四合院里其樂融融----可算舊時代北京人對生活的最高理想。據說只有在那樣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倫之樂,以及什么叫大隱隱于市。喜歡住在盒子里的北京人,他們的四合院大多分內外兩院,內院用于居住,由正房、耳房及東西廂房組成;外院則用作門房、客廳和客房。還有大型的住宅,向縱深發展,增加幾進院落,或橫向發展,增加幾組平行的跨院。
雖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貧富來。可以造得很簡潔,也可以造得很繁復乃至豪華。這魔方般的中國盒子,里面究竟還藏著什么?
四合院裝飾性的附屬設施,還有景壁、垂花門(或屏門)、抄手廊、南山墻、后罩樓等等。只是經歷了歲月滄桑,把它比喻為“盒子”的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嘆----這個盒子已快磨損了:“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里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基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
縱然如此,北京的四合院在我這個外鄉人眼中,依舊充滿了神秘的美---仿佛那里面收藏著某種不為我所知的古老的傳說。或者說,它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美感,它的美感就是它的神秘感。這是一個可以無窮復制、放大的中國式盒子。
我在北京尋訪過許多遺留的王府、衙署,發現它們基本上都屬于四合院的結構;于是我讀《紅樓夢》時,大觀園在我想象中也是四合院的模樣----一座風花雪月的大四合院。及至參觀故宮,覺得也是四合院裝修的翻版與擴張,那不過是供皇帝居住的四合院。
推而廣之,清朝的整個北京城,乃至那個時代的中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不都是一座全封閉式的超級四合院嗎?我真擔心四合院不僅是一種建筑,更是一種心理。
趁四合院還在,正是后人們參觀、剖析這個盒子的時候。了解四合院佇守過的歷史,就等于進入一只心靈的黑箱-- --會有思想曝光的。四合院是舊中國的影子,有一種頹廢而令人心痛的美,所以我對北京的四合院總是百讀不厭----它像線裝書一樣孤零零地橫插在城市的書架上,周圍全是鋼筋水泥的新潮建筑。我甚至覺得,沒在四合院里住過,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北京,即使你自以為很了解它的現狀了,也應該去四合院里補課。
不了解一座城市的往事,絕不能算了解一座城市。在四合院里住過的人會有思想的,因而也是有福的。北京的居民,若按居住條件來劃分,大抵可分為住樓房的和住平房的(多指四合院)。樓房一般帶“雙氣”(煤氣與暖氣),平房則要靠蜂窩煤生爐子。所以冬天的四合院有一點點冷,但也能使你清醒地看見它的過去----過去的北京人在圍墻里生活的情景。你可以坐在天井里曬太陽,想一些有關或無關的心事。
很幸運我剛來北京時,在東城的某座四合院里借住過半年。可隨著北京城區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2 1世紀的文人懷舊時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級飯店難得多。聯想至此,我加倍覺得自己幸運。甚至想對四合院哼一首流行歌曲:讓我再看你一眼……
北京確有星級飯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腳下的臥佛寺飯店。一律平房,帶天井,室內不鋪地毯,不設席夢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風格的木質家具。仿古的建筑,刻意呵護客人做一個傳統的夢。我曾在那里開過一星期的會,卻找不到住真正的四合院裝修的感覺。看來這就是文物與贗品的區別。真正的四合院并不是一種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內容。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裝的東西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