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人們滿足于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這樣的環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治方式希望穩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
反觀建筑裝修設計,恒久觀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如以不變應萬變、世界在改變而我心以不變待之等心理。在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上,對一切的房屋、車、服、禮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種靈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設計,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采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適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與恒久觀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也源遠流長,并形成“寓變易于保守之中”的特點。歷代革新,無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復古以變今”的思路。這正是農耕經濟養育的中華文化在古與今、常與變的問題上的獨特表現。
建筑裝修設計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準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準化則滿足了這種恒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空間與序列的豐富多彩最終落實到平實而定型的標準化框架之中,成為一種得心應手的方式。
再深一層次,以不變應萬變之心理,在對待事物上,則須有深刻的反觀內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國對“參悟”情有獨鐘。注重感受、注重點撥與覺悟的思想,可以說貫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個層次。例如,中國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筑序列猶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 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 反倒對單座建筑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于建筑裝修設計物本身的注視。
建筑裝修設計以恒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建群體獨有的內涵。